重庆罗汉寺姻缘树

罗汉寺怎么样?

罗汉寺历史悠久,还拍过电影。是个值得去的好地方。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距离重庆市中心解放碑不远。相信很多人对于罗汉寺的认识都来自于那个著名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虽然罗汉寺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但是因为这部电影它更火了,也成了很多外地游客到重庆必打卡的景点。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它坐落于重庆最为繁华的渝中区,因寺内有500尊罗汉像而出名。据说罗汉寺非常灵验,再加上它地处市中心交通方便,所以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罗汉寺最奇特的就是它的对比,罗汉寺本身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翘角,而在它的身后,却又是现代化的摩天大厦。


不管重庆怎么变,高楼大厦再怎么高,罗汉寺一直没有变,不管是外地朋友还是重庆本地人,都会来这里烧香祈愿。外边是喧嚣的重庆街头,进入寺庙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不过进庙是需要门票的哦,门票十元。

建于北宋年间的罗汉寺又称古佛岩,而且号称西川佛都,里面有形态各异的佛陀,非常精美。地理位置很方便,从解放碑或者洪崖洞那边可以慢慢溜达过来,这几个景点距离很近,很适合初到重庆的人一起游览。

本来是去湖广会馆的,误打误撞到了罗汉寺,因为极限挑战来过,我朋友也说值得一来,位置特别好找,476路的终点站对面就是罗汉寺,车流也不多,游客也不太多,如果行程密集,可以和解放碑,湖广会馆,朝天门码头一起游览完。

重庆罗汉寺的介绍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

重庆罗汉寺:为什么在闹市中没拆掉?

一、罗汉寺的意义

又温习了一遍《疯狂的石头》,黄渤咬着舌头说话时自带的喜感让人忍俊不禁,他那头标志性的民工长发让人瞬间回到“飘柔”时代。

红墙碧瓦的罗汉寺便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再一次浮现眼前。与电影中略有区别的是,进入2022年,这座寺院的都市背景愈发现代时尚。

隐于闹市

并非出于什么信仰的心态,也没有猎奇的目的。每年总有那么几次,我会不觉走进罗汉寺,短暂切断身后红尘,在那方香烟袅袅的空间内忘记烦恼。

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我肯定不能包容万物,但罗汉寺来者不拒,能包容我这个并不包容的人。即便我负面情绪居多时才想起禁闭自己到庙中,它也从不以为怪。就这点来说,去罗汉寺,对我而言,倒不像“去”,而是“回”,一种宁静的回去。是心灵上的潜意识。

人生有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思考不得,被生活逼迫得想逃之际,我便躲到罗汉寺的红墙碧瓦间,让缥缈的佛祖见证我打算思考的愚蠢。通常,慈悲的嘲笑能让人真实地感到自个儿的好笑,从而成全一种认命,完成智慧的放下,自嘲的升华。

罗汉寺是重庆坚持某种过去的固执,就像心头的一块礁石,浪溅飞花,始终巍然不动。也成为红尘凡心最适宜的锚地:不是要让人停止,而是给匆匆过客们普及停止的意义。

二、罗汉寺的历史

罗汉寺不是影视剧与语言里存在的地方,它踏踏实实地位于渝中区罗汉寺路1号,与筷子街平行。

山门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名治平寺。清光绪11年,即公元1885年,当时的方丈隆法和尚效仿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的形式,在寺内建造了500阿罗汉堂,遂更名为罗汉寺,沿用至今。

抗战期间,罗汉寺惨遭破坏,屋宇十不存一。至新中国,重庆市拨专款原址复建,让罗汉寺得以重生。

如今的罗汉寺是重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最繁华的朝天门与解放碑之间罕见的禅宗丛林。

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经历了千年风雨,独立于红尘之外,以一种平和宁静的视线,注视着城市的变迁。

它如同门前的石狮,不知道风雨里守护了多少岁月,依然睁大着眼睛。用从不改变的眼神睥睨着芸芸众生。

令人遗憾的是,寺院内因之命名的阿罗汉堂为当代复印,堂内绘罗汉塑像皆为仿制,古意不再;但肃穆气氛犹存,于我般取意行者,倒是能在曲折瞻仰的过程中体悟到旧日光景。

寺院那道黑漆大门,就像两个世界的分界线:隔离了门外高楼林立的繁华,分别出门内晨钟暮鼓的方寸。

一边是红尘羁绊地,一边是断舍离的修行所。时光温柔,如穿堂之风,自门前黄桷树的一场轻浮的驿动传递到门后院中蓝色烟雾的盘旋。

迈过高高的门槛,浮躁的自己便自动留在了门外;一个想笑便笑,想哭能哭的自己,在明显变得宁静的结界里被真实地还原…

刻意的人才需要探究历史,我只对自己能不能没有伪装地面对金刚怒目而心存疑窦。

三、罗汉寺的般若蜜

闹市静堂,甫入罗汉寺,必生此观感。

古佛岩

前厅立四大金刚,替人挡住欲追随进来的尘嚣;再迈道门槛,便是整个寺庙最古老的古佛岩。约200余米,存有宋代摩崖石刻佛像400多尊,风格与大足石刻相近。

每一尊造像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行过古佛岩,便转入罗汉堂,照例是要数罗汉的。不过,我通常不会按部就班地做这种活动,而是略过这一环,直接进到院落内。

沿着寺庙内部闲逛一圈,瞻仰明碑亭、观音殿、弥勒阁、大雄宝殿等建筑。

大雄宝殿

每一处都古色古香,与脑海里的习惯性的都市风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圈走下来,就像读完了一整本线装的《金刚经》,“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这样的语言机巧让人明白又不明白,慢慢就忘记了自己。

逐一浏览过去,恢弘的气势、古旧的风格,碑铭、匾额、楹联,所到之处蕴藏无尽禅机和深意。

我对出现在匾额、楹联上的文字情有独钟。看多了规则的印刷体,那些繁体的行书乃至篆书字体,让人很有研究的兴趣。

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它们翻译出来,非常有意思。

凝重而流畅,严肃又生动,一石一草,一木一宇,组合起来的寺院风格即有佛的神秘,又有世俗的认知。

飞檐走壁

雕梁画栋,飞檐走壁,让时光凝滞的感觉如影随形。

置身寺内天地,如同进到一口深邃的井底,有“般若般若蜜”的梵音一直来回响起。

我不信佛,但不妨碍我双手合十,就凭这清净场所带给我的平和,提供给我的置身事外的空间,我也得虔诚地表示感激。

四、无题

每一次到这“大隐隐于市”的罗汉寺,总会有崭新的感知。这座千年古刹的生命力,蕴藏在它丰富的文化底蕴里,变亦未变。

佛家视外相如电光泡影,讲究自持与内心的“识”;我则只能从这形象的外形中去按照自己的意识抽象出自己的认知,并填充上自己的感情。

风动?钟动?

便譬如檐角的挂钟,风吹摇响,佛说:何来钟动?若有钟动,本心自动。

我只能说:钟响了,宏亮悦耳。因为我向是做不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忘我,忘世界,乃至由无到有的。

重庆渝中区罗汉寺有没有柏树?

重庆渝中区罗汉寺没有柏树。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
罗汉寺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寺内藏经楼收存的大藏经、梵文和藏文经典,以及古籍字画等,大多为唐、明两代瑰宝。罗汉堂内造像总计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细腻精巧、神态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数罗汉以测吉凶祸福。
罗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间甚至更早。根据《蜀中名胜记录旧志》记载,“寺有石刻‘西山佛’三字,旁刻开山祖月名。祖月,宋治平时僧也。”祖月法师开山-,并以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命名“治平寺”。
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有僧名曦庵,在西佛岩荒芜之地修建僧寮、厢房、莲池,以迎宾客。寮房后种葵一株,芳洁雅致,因此人称曦庵为白葵和尚。明嘉靖元年建古佛岩。
清康熙五年(1666年)总督李国英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
1912年,释海清继修法堂、戒堂、禅堂、客堂、观堂等,罗汉寺更具规模。
“罗汉寺”得名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当时的方丈隆法和尚仿效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的形式在寺内建造了五百阿罗汉堂,由此,罗汉寺名益彰。
1986年5月,罗汉寺迎来了千年历史中的又一次盛典。经过两年的重塑,罗汉堂再次开放。

重庆哪个寺庙比较灵验

寺庙灵验只是迷信的人们自认为的而已,没谱的。真的那么灵谁都去了,谁还会工作,都去求好了。所以人要靠自己,无论什么事都要自己努力争取才行。其它的一点用处都没有,那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重庆哪个地方求姻缘或者桃花最准?

重庆忠县任家镇石堰小学旁有一个很灵的菩萨,听说是南海观音,很灵,拜菩萨的络绎不绝,你可以去试试~

展开全文